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論咖啡文化在臺北的新發展的社會人類學意義

http://www.scu.edu.tw/artsoc/paper1.htm
這篇論文很多point符合我們所需要的---將喝咖啡視為文化表現,

其中這一段↓(還有統計資料耶)可以證明咖啡它不是"必需品"! 不必套用經濟學的供需曲線XD

有2/3的人不是為了"需要喝咖啡而喝咖啡",而是為了其他事,可能只是追求我們所說的

"文化符碼" "生活格調"之類的

另外,它的統計資料看起來很簡略,也許我們也可以學習這種簡單的調查方式

(畢竟,要找到很多人做問卷 做訪問 有一定的難度)


「在上述數字中,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者佔12.8%,絕大多數是帶有其他目的而喝咖啡。嚴格地說,只有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才具有喝咖啡的真正美學意義。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的人,才從心態和內心的氣質方面,表現出一種喝咖啡者所典型表現的品味結構。多數的喝咖啡者,為了在心態上達到這種喝咖啡的品味結構,往往要經歷一段學習過程,其中也包括裝模作樣的過程,所以,在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者之外,佔三分之二的多數,是出於裝腔作勢和學習的階段。在當代社會中,包括喝咖啡在內的各種靠社會時髦的力量或形式而傳播的各種新文化,上述裝模作樣的過程實際上是社會中佔越來越多的比例的中小資產階級群眾追隨社會上層菁英份子的生活風氣的一種表現。文化人類學家諾羅正確地指出當代的各種時尚或流行的時髦是在一個相對開放的階級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階級區分的形式。在這種社會中社會的上層菁英階級試圖用某些可以看得見的符號或信號象徵體系來進行自我區分,例如他們採取某些特殊的裝飾來自我區分。而社會的較低階層,則從他們那方面努力通過採用這些同樣的信號和象徵體系來實現自我認同。這就是當代社會中或快或慢地傳播時尚以及其時尚循環的基礎。(Noro,A.1991:66)而另一位文化社會學家霍洛維茲則進一步指出,各種時髦或時尚,是那些社會菁英為了加強其差異性的地位而選擇的某些極為有限的、又可以被他們所控制的產品。如果這些產品變成為廣為傳播的東西,其價值就會增加。但是,對於社會大眾而言,他們追求這些產品只是為了把它們變成為大眾化的消費,因此就表現為一種形式上的符合的形式。所以,那些生活經驗不夠成熟的青年一代,往往成為表面追隨菁英時髦的一群人。(Horowitz,T.1975:289)由於當代社會,其中包括台灣社會在內,都普遍存在中小資產階層人數擴大的趨勢,因此,以這些社會中層、但又佔社會多數的大眾所掀起的追隨時髦的運動,就越來越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運作方式和生活風氣。裝腔作勢和裝模作樣,也成為了這些中小資產階級社會大眾追隨時髦以便不斷的模仿上層菁英、並自我認同的重要手段。所以,哥羅諾夫也指出:「裝模作樣變成了社會菁英的時尚和民主社會大眾的時髦之間的一個中間階段。裝腔作勢是一種符號性的階層信號的運作,他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階級的時髦符號,它所強調的是社會的等級,而通過這種等級化,裝模作樣是模仿社會高層價值體系的方式。」(Gronow,J. 1997:48)裝模作樣的過程,在台灣的喝咖啡社會風氣形成過程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要深入的分析這種裝模作樣的過程,必須把它當作是一種喝咖啡者的心態所完成的內化過程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又包含著喝咖啡者主體的主觀自身和主體之外的其他人的裝模作樣的過程。這就是說,裝模作樣過程,即是一種發生在主觀之外的社會風氣的變更過程之中,發生在某些社會群體的社會性心態結構的變化過程中,同時,也發生在各個咖啡消費者的主觀心理的變化過程。上述兩種客觀的和主觀的心態變化過程,是同時進行並相互交錯,但又分別在主客體的不同體系中實現的。這就是布爾迪厄的文化區分理論中提出的「生存心態」(Bourdieu,P.1979.)的一種變種,是值得深入加以分析和研究的。有趣的是,在喝咖啡的社會風氣不斷形成和擴大的過程中,社會性的和主觀性的裝模作樣過程,都有其特殊的和微妙的發展和變化細節。在這裡,只能集中分析最為社會性的裝模作樣過程中的他人的「裝腔作勢」,對於各個喝咖啡主體自身的「裝腔作勢」,在內化過程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歷史環境和喝咖啡者本人的不同心態結構,發生了不同的作用和意義。當代社會文化更新和傳播所採用的行程越來越短的裝模作樣過程,也成為了少數社會菁英保持其特殊統治地位,並不斷擴大其權力體系的一種手段,成為了當代社會中社會菁英同社會大眾保持越來越大的差異性、維持菁英對大眾長期統治的穩定結構的一種手段。這是因為:菁英集團利用既有的權力和物質精神財富,有意識的使社會大眾喪失掉慢慢吸收和消化新文化的足夠時間,使他們來不及細嚼慢嚥各種新文化的實質內容,只疲於追求迅速更新的時髦。這樣一來,循環的越來越快的時髦,對於達不到其深含的文化實質的社會大眾來說,永遠停留在他們所要追求、但又達不到的彼岸世界中,永遠成為文化生產的控制者所壟斷的特殊領域;也就是成為與社會大眾相隔絕的一種虛幻的理想世界。這種運作的結果,儘管社會大眾永遠不斷的追求時髦,表現出當代社會在選擇生活方式和追求品味的過程中的高度民主狀態,但少數社會菁英同大眾的區分化結構卻始終不變,不僅保持其穩定性的結構,而且也不斷第一代又一代地再生產,也就是一代又一代地繼承和傳播下去。這是當代社會區分化的一種固定不變的邏輯。布爾迪厄在《國家菁英》一書中早已深刻的分析了當代社會區分化的穩定結構進行不斷在生產的奧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少數菁英份子利用其文化優勢,通過他們所制訂的社會制度和各種物質上以及精神上的財富力量,不斷地製造為他們優先所掌握、又在社會大眾中不斷傳播的新文化,並使這些文化在社會大眾面前只成為可望而又不可即的象徵符號體系。」



玟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