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假設這段會接在"台灣咖啡的文化歷史"之後...)
在討論咖啡的文化符碼之前,我們可以先從現代的「消費文化」談起。現代人強調個人風格,重視感受,所以在購買商品時,並非只是消費有形實體的物件,商品已經演變成傳達感情、價值、文化、品味的媒介,而消費真正的價值在於商品的「文化符碼」;比方說西方人喜歡購買琉璃工坊的琉璃作品,他們花錢買的不只是一個玻璃製品,而是一種東方文化的感覺,由此可見,現代的「消費文化」似乎已演進成一種「文化的消費」。
從日據時期咖啡的引進開始,「喝咖啡」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似乎不單單只是未了滿足個人「生理需求」,它可能還包含了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從電視媒體廣告中不難發現,咖啡被賦予的形象是「高貴的」、「奢華的」、「浪漫的」、「有品味的」,例如最為人所知的統一左岸咖啡的廣告---以一個在塞納河左岸自助旅行的女孩與咖啡館所發生的札記與紀錄,試圖傳遞咖啡是充滿異國風情的、是浪漫而藝術的;西方電影中貴族(高階層社會地位者)總會用悠閒的午茶時間啜飲咖啡;另外,從咖啡廳的裝潢佈置、市售咖啡的包裝設計,無一不是強調喝咖啡是具有生活品味的,是閒適從容而富有人文氣息的,加上咖啡本身高過於其他飲料的售價,使得咖啡給人「昂貴奢華」的印象;透過業者的行銷手法、媒體不斷的資訊傳遞,我們已經不自覺的將咖啡與這些「文化符碼」相互連結。
有統計數據顯示,消費者中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者僅佔12.8%,絕大多數是帶有其他目的而喝咖啡(高宣揚,《論咖啡文化在臺北的新發展的社會人類學意義》),也就是說,只有少部份消費者是因真正有生理需求(例如解渴、提神)而喝咖啡,而大部份消費者所追求的則是咖啡本身以外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